还在卷流量?高手都用《财经网推广》这类打法引爆品牌势能,实现降维打击!
最近跟一个做新消费品牌的小伙子聊天,九八年的,特有冲劲。品牌做了两年,小红书、抖音、B站,能铺的渠道都铺了,每天睁眼就是看数据,闭眼就是想选题,头发掉得比我这个中年人还快。
他一脸愁容地灌了口冰美式,跟我说:“哥,感觉卷不动了。流量越来越贵,投流就像往水里扔钱,听个响就没了。不投吧,立马死给你看。感觉自己像个拉磨的驴,被平台和数据牵着鼻子走,一刻都停不下来。”
我当时就笑了,拍拍他的肩膀说:“兄弟,你这是陷入‘流量思维’的死胡同了。你不是在做品牌,你只是在做‘流量的搬运工’。”
他愣住了,问我啥意思。
我说,你琢磨琢磨,你现在做的所有事,是不是都是为了今天、明天、这个星期的GMV?你发的笔记,拍的视频,是不是都在声嘶力竭地喊“快来买我!我最好!我最便宜!”?这种打法,累不累?而且,你的用户,今天能在你这儿买,明天就能去你对手那儿,因为谁便宜、谁嗓门大,他们就跟谁走,毫无忠诚度可言。
你缺的,根本不是流量。
你缺的是——势能。是那种让用户一提到你这个品类,第一个就想到你;是那种让渠道追着你合作;是那种让投资人觉得你“靠谱、有前途”的光环。
这玩意儿,光靠在社交媒体上发几篇“种草笔记”是搞不出来的。你需要一次“升维”,一次彻底的身份转变。
说到这,就得聊聊今天想跟你们掰扯的这个“秘密武器”了。很多新手玩家,甚至一些老鸟,都容易忽略掉的一条路子——借助真正有分量的权威媒体,给自己“镀金”。
我说的可不是那种随便花几百块钱就能上的小新闻网站,我说的是像“财网”这种,名字一亮出来,就自带BGM,让人肃然起敬的大家伙。
你可能会觉得,“哇,那也太遥远了吧?那是给大公司、大品牌玩的,我们这种小虾米,哪够得着啊?”
错了。大错特错。
思维定势,是年轻创业者最大的坎。
你总觉得,上这种级别的媒体,得花多少钱啊?得托多少关系啊?其实,你把事情想复杂了,也想“脏”了。真正牛逼的品牌,不是靠“买”版面上去的,是靠“故事”打动编辑,让平台觉得“报道你,是我的荣幸”上去的。
这,就是品牌公关(PR)的精髓,也是跟广告投流(AD)最本质的区别。
投流是啥?是你拿着大喇叭,站在菜市场门口喊:“走过路过不要错过!全场九块九!”。
而上这种顶流的财经平台是啥?是业内最懂行的美食家,吃遍山珍海味后,专门为你写了一篇食评,标题是《XX街角那家不起眼的小店,竟藏着全城最惊艳的味道》。
你品,你细品。哪个更有杀伤力?哪个更能让人记住你、相信你、甚至主动去寻找你?
前者,吸引的是贪便宜的过客。后者,吸引的是真正懂你、欣赏你的知音和铁粉。
那么问题来了,我们一个初创品牌,一个自媒体小IP,凭什么能让这种级别的平台看上咱?
别急,这事儿有方法论。你别把它想成是去“推广”,你要把它想成是去“投稿”,去“接受采访”。心态一变,路子就全通了。
第一步:别再盯着你的产品,开始讲你的“人话”
忘掉你的卖点、功能、参数。那些东西,留着给你的电商详情页就行了。
你要讲一个能让外行都听得懂,并且觉得“有意思”的故事。
故事从哪来?
- 你的创始人故事:你为啥要做这个事?是不是有个特戏剧性的由头?比如,一个学化学的博士,为了解决自己女朋友的皮肤敏感问题,一头扎进实验室,三年搞出了一个牛逼的护肤成分。这不比你干巴巴地说“我们用了XX专利成分”动人一百倍?
- 你的产品诞生记:你的产品是怎么从一个想法,变成一个实物的?中间是不是克服了巨大的困难?比如,为了找到最好的原材料,你跑遍了云南的深山老林?为了打磨一个设计,你废掉了几百个模具?这些“笨功夫”,恰恰是最好的信任状。
- 你的社会价值:你的品牌,除了赚钱,有没有给这个世界带来一点点美好的改变?比如,你做的是环保材料的包装,你每卖出一件产品,就给山区儿童捐一本书?或者,你的品牌凝聚了一个特别的社群,帮助一群人找到了归属感?这种超越商业的价值,是媒体最喜欢的故事。
记住,记者和编辑,他们不是商人,他们是故事的发现者。你要给他们一个“有料可写”的理由。
第二步:把“广告文”变成“新闻稿”的脑回路
这是最关键的一步。
你写一篇稿子,千万别从头到尾都是“我们多牛逼,我们多厉害”。没人爱看。
你要学会用“记者视角”来审视自己。
- 找一个“新闻钩子”:你做的事情,跟当下的哪个热点、哪个趋势能挂上钩?比如,现在流行“国潮出海”,你刚好就是个做出海的品牌,那你的故事就有了时代背景。现在大家都在聊“AI”,你的品牌是不是用了AI技术来提高效率?这就叫“借势”。
- 用数据和事实说话:别说“我们的产品很受欢迎”,要说“我们的产品上线三个月,复购率达到了40%,远超行业平均水平”。别说“我们的创始人很牛”,要说“我们的创始人是XX领域专家,曾发表过三篇SCI论文”。客观、中立的语言,远比自吹自擂更有力量。
- 讲究结构和逻辑:一篇文章,得有起承转合。开头要吸引人,中间要有干货有故事,结尾要有总结有升华。你可以去“财网”上多看看,学学人家深度报道的行文风格和叙事节奏。那不是让你抄,是让你找到那种“感觉”。
当你能写出一篇,哪怕发在你自己公众号上,读者都觉得“哇,这不像广告,像一篇深度好文”的东西时,你就成功了一半。
第三步:让“金子”有机会被看见
稿子写好了,怎么递出去?
路子有几条。
- 最笨也最实在的办法:去这些网站上找。通常在网站底部,都会有“联系我们”、“内容合作”之类的入口,里面可能会有编辑部的邮箱。虽然是海投,但万一呢?
- 更聪明一点的办法:上“脉脉”或者其他职场社交平台,去搜这些媒体的编辑、记者。有礼貌地打个招呼,简单介绍一下自己,说“我这里有个关于XX行业的故事,您可能有兴趣”,然后附上你的稿子。别像个推销员一样,要像个提供新闻线索的“线人”。
- 最高效的办法:如果你预算稍微多一点,可以找专业的公关公司。他们手里有常年合作的媒体资源,知道哪个编辑对哪个领域感兴趣,能帮你精准匹配,大大提高成功率。但前提是,你的故事本身得过硬。公关公司是“放大器”,不是“魔法棒”,他们不能把石头变成金子。
一旦你的故事被这种级别的平台选中、发布了。
恭喜你,你的品牌瞬间就完成了“鲤鱼跳龙门”。
接下来,才是真正“引爆势能”的开始。
- 官网和店铺的“权威认证”:立刻、马上,把你官网、天猫店、抖音小店所有能放logo的地方,都加上一行字——“XX财经媒体深度报道品牌”。这玩意儿,比你找一万个网红喊破喉咙都管用。
- 二次传播的“核燃料”:把这篇报道,做成精美的长图文,发在你的公众号、微博、小红书。标题就叫《我们凭什么被XX财经看上了?》。让你的用户和粉丝知道,他们关注的、购买的,是一个“有来头”的品牌。这是最好的粉丝固化剂。
- 融资和渠道的“敲门砖”:拿着这篇报道去见投资人,去跟大渠道谈合作。这篇报道,就是你最好的“信用背书”。它证明了你的商业模式、你的团队、你的故事,是经过了最挑剔的眼睛检验的。
你看,这整个链条下来,你花的可能只是一些精力,或者一笔远小于你投流费用的公关服务费,但你获得的,是品牌价值指数级的提升。
它帮你从“流量的汪洋”里,爬上了“品牌的诺亚方舟”。
你不再需要天天跟人比价格,因为你的“价值感”已经建立起来了。
你不再需要天天焦虑流量,因为你的“品牌势能”会像磁铁一样,持续吸引对的人。
这,就叫“降维打击”。
当你的对手还在吭哧吭哧地研究哪个博主数据好、哪个平台的投流ROI高的时候,你已经站在了更高的维度,用“信任”和“权威”去收割市场。
所以,年轻的朋友们,别再埋头拉磨了。偶尔也抬起头,看看远方。
流量很重要,但比流量更重要的,是建立一个让流量愿意为你而来的“品牌磁场”。
从今天起,试着去挖掘你自己的故事,试着去用“人话”打动人,试着去敲一敲那些你曾经觉得遥不可及的大门。
万一,门就开了呢?
好了,今天就先跟你们唠这么多。你们有没有过类似的,靠“内容”或者“故事”撬动大资源的经历?来评论区聊聊,让我也开开眼。
本内容由运营狗子收集整理,不代表本站观点,如果侵犯您的权利,请联系删除(点这里联系)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/2004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