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长期的网络营销策略有

一脚踹开初创期那扇摇摇欲坠的门,恭喜你,活下来了。但别高兴得太早,成长期才是真正的血肉磨坊。这时候的感觉特奇妙,像坐在一个刚点燃的二踢脚上,你知道它会飞,但不知道会飞多高,也不知道会不会在半空中炸掉。这时候谈策略,不是谈什么高大上的理论模型,而是谈怎么给这个二踢脚装上导航,同时还得给它加固,别让它散架。

很多人一进成长期,脑子里就一个字:“扩”。扩渠道、扩预算、扩团队。没错,但这是表象。真正的核心,是把之前那种“打一枪换个地方”的游击战,升级成一场有预谋、有章法、有后勤的立体化战役

一、别再把内容当传单,要搞“品牌宇宙”

初创期,我们做内容,可能就是写几篇公众号,拍几个抖音,目的是为了验证,为了找那第一批种子用户。管用就行。

到了成衣期,这套玩法就太小儿科了。你必须开始构建你的品牌宇宙。什么意思?就是你创造的不再是一篇篇文章、一个个视频,而是一个完整的世界。这个世界有它自己的价值观、语言体系、甚至是“梗”。你的用户不是来看广告的,是来“生活”的。

想想那些做得好的品牌,它们早就不是在卖东西了。它们在输出一种生活方式,一种身份认同。你的内容,就是这个宇宙的基石。

  • 深度内容是“圣经”:你得有几篇能镇得住场子的“万字长文”或者深度视频。这些东西不追求阅读量,追求的是“收藏量”和“转发率”。它们是你的理论根基,是粉丝们拿出去跟别人“传教”的武器。比如,如果你是做健身APP的,那就要有那种从解剖学、营养学、心理学角度把一个健身动作讲得透透彻-底的硬核内容。这,是建立专业信任感的定海神针

  • 短内容是“日常对话”:抖音、快手、小红书这些,就是你跟用户唠嗑的地方。今天分享个小技巧,明天自黑一下,后天搞个有奖互动。别端着,要有人味儿。让用户感觉,屏幕对面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公司,而是一个活生生、有血有肉的朋友。这种人格化链接,比任何Slogan都管用。

  • 播客是“耳边私语”:通勤路上、做家务时,声音的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。做一个跟你的领域相关的播客,不是念稿子,是聊天。聊行业八卦、聊用户故事、聊创始人的心路历程。声音能建立一种极其私密的信任感,这是图文和视频都无法替代的。

二、付费广告?那是“杠杆”,不是“无底洞”

钱多了,就想烧。很多公司在成长期,就是这么把自己烧死的。他们把付费广告当成了万能药,以为只要砸钱,增长就跟开了水龙头一样。

天真。

成长期的付费广告,本质上是一个杠杆,一个放大器。它的作用,是把你已经验证过的、效果最好的东西,用最快的速度,推送给更多精准的人。

所以,投钱之前,先问自己几个问题:

  1. 我最好的“钩子”是什么? 是哪篇内容转化率最高?是哪个视频完播率最牛?把钱砸在这些“冠军选手”身上,而不是天女散花。

  2. 我的用户画像清晰到毛孔了吗? 别再跟我说什么“20-30岁,一线城市,女性”。我要知道她看什么剧、听什么歌、在哪个APP里吐槽老板、因为什么事情焦虑。数据分析不是看那几个冷冰冰的数字,是从数字背后,扒出一个活生生的人。你的广告素材,说的就得是“她”才听得懂的“黑话”。

  3. LTV > CAC 这笔账算明白了吗? 用户生命周期总价值,必须干得过用户获取成本。这是铁律。如果一个用户花100块买来,一辈子就只在你这消费80块,那你投得越多,死得越快。所以,后端的产品、服务、复购体系,必须跟上。付费广告拉来的是“新兵”,能不能把他们训练成“老兵”,看的是你的“内功”

别成为CPC(单次点击成本)的奴隶,整天盯着那个数字焦虑。你要看的是最终的ROI,是整个生意的健康度。

三、打造一支不发薪水的“拥护者军团”

这可能是成长期最重要,也最容易被忽略的一件事。当你的用户开始自发地为你说话,为你创造内容,为你辩护时,恭喜你,你挖到了最深的品牌护城河

这就是用户生成内容(UGC)社群的力量

别以为建个微信群,扔几个红包,就是社群了。那是养了一群羊毛党。真正的社群,是一个有归属感、有荣誉感的“部落”。

  • 给他们一个“舞台”:开辟专门的板块、话题,或者举办定期的活动,去展示用户的优秀作品。无论是用你的产品拍了张好照片,还是写了一篇体验心得,都要用最大分贝去夸奖他,让他有“被看见”的荣誉感。

  • 给他们一点“特权”:新品优先体验、创始人闭门交流会、专属的折扣码……这些“特权”不一定值多少钱,但它是一种身份的象征。它告诉核心用户:“你们,是自己人。”

  • “官方下场”当陪聊:创始人和核心团队,必须亲自下到社群里去。别派个实习生。用户提出的问题,你亲自回答;用户吐槽的点,你真诚道歉并改进。这种姿态,比任何公关稿都有效。让用户感觉到,他们真的能影响这个品牌。

当这支拥护者军团形成规模,他们的口碑传播,会带来比广告更精准、转化率更高的流量。更重要的是,当危机发生时,他们会是第一批站出来为你说话的人。这,千金不换。

四、公关不是发稿,是“叙事权争夺”

最后,说说公关(PR)。很多人觉得PR就是找媒体发发稿,宣传一下融资消息。在成长期,这格局就小了。

成长期的PR,是一场叙事权的争夺战。你要定义你是谁,你在解决什么问题,你的出现对这个行业意味着什么。这个故事,你不主动去讲,你的竞争对手、媒体、甚至用户,就会帮你讲。到时候,版本可就由不得你了。

所以,别等到有“大新闻”了才想起媒体。你要做的是议题设置

  • 找到你的“价值主张”:除了卖产品,你到底在倡导什么?是更高效的工作方式?是更环保的生活理念?还是对某种“陈规”的反抗?把这个主张,变成一个社会性的话题,去跟媒体、跟KOL、跟公众探讨。

  • 交朋友,而不是下订单:跟记者和KOL建立长期的、真正的朋友关系。去了解他们关心什么,能为他们提供什么有价值的选题和信息。而不是每次都拿着一篇通稿说:“老师,帮我发一下。”

  • 创始人就是最好的“故事主角”:把创始人推到台前,让他去分享他的挣扎、他的思考、他的愿景。一个有血有肉的创业故事,比一百篇干巴巴的产品介绍,更能打动人心。

总而言之,成长期的网络营销,是一个从“散点”到“系统”的过程。内容、广告、社群、公关,它们不是孤立的模块,而是一个相互赋能、循环加速的增长飞轮。内容为广告提供弹药,广告为社群引入活水,社群沉淀出口碑和UGC,PR则将这一切放大,提升整个品牌的势能。

最关键的,别忘了,屏幕对面,永远是一个个具体的人。技术会变,平台会变,但人性的底层需求——被理解、被尊重、找到归属感——永远不会变。

抓住这一点,你的二踢脚才能变成真正的火箭。

本内容由运营狗收集整理,不代表本站观点,如果侵犯您的权利,请联系删除(点这里联系)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/20280.html

Like (0)
运营狗运营狗
Previous 2025-07-22
Next 2025-07-22

相关推荐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