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手揭秘:哪里有网络营销?答案可能颠覆你的认知!
我跟你讲,但凡有人一脸诚恳地跑来问我:“大佬,求指点,到底哪里有网络营销可以学、可以做啊?”
我心里基本就有谱了——这哥们儿,或者妹子,绝对是刚入行,或者压根儿还没摸到门道的小白。
别误会,我没半点儿瞧不起的意思。想当年,我也是这么傻乎乎地问过来的。这问题,就像一个新手村的标志,问出来,就等于脑门上贴了个“萌新求带”的标签。
为什么这么说?
因为这个问题本身,就问错了。
它背后隐藏的逻辑是:网络营销,是个像宝藏一样的东西,藏在某个具体的“地方”。比如某个APP,某个网站,或者某个神秘的课程里。你只要找到了这个“地方”,挖开它,就能发财,就能涨粉,就能一夜之间成为运营大神。
醒醒!兄弟。
这种想法,太天真了,也太……古典了。
今天的世界,你问“哪里有网络营销”,就等于在问:“哪里有空气?”
答案是:到处都是。无处不在。
你不是在找它,你正活在它的包围之中。你缺的不是找到它的“地方”,而是长出一双能“看见”它的眼睛。
不信?行,我带你“沉浸式体验”一下你自己的普通一天,看看这玩意儿到底是怎么把你包裹得严严实实的。
场景一:早上 8:00,被窝里的挣扎
闹钟响了,你眯着眼,第一件事干嘛?摸手机。
你点开微信,想看看朋友圈有啥动静。
好,暂停!营销开始了。
你以为你刷的是朋友们的诗和远方?别闹了。你看到的,是微商姐姐精心P过的九宫格产品图,配上一段“女人要对自己好一点”的鸡汤文案;是你关注的某个知识博主,掐着点儿推送的“限时优惠”课程报名软文;是腾讯根据你的用户画像,精准投喂到你朋友圈第五条的、某个汽车或者美妆品牌的广告,它伪装得那么像一条普通的朋友圈,以至于你滑过去都没意识到。
甚至,你那个天天晒猫的朋友,昨天突然发了个某品牌猫粮的开箱视频,还煞有介事地分析成分,你以为是分享?嘿,那可能就是品牌的“素人种草”策略。
看到了吗?就你睁眼这十分钟,你已经被至少三种不同形式的营销手法“洗礼”过了。
场景二:上午 9:30,地铁上的通勤路
你戴上耳机,想与世隔绝。
你点开小宇宙或者喜马拉雅,随便听个播客。
“本节目由XXX赞助播出……”——来了吧?口播广告。
主播们聊着聊着,突然话锋一转:“哎,说到这儿,我最近发现一个特牛的APP……”——来了吧?内容植入。
听着烦了,你切到抖音。手指飞速上滑,一个、两个、三个……诶?这个小姐姐跳舞真好看。你看完了,下面挂着个小黄车,卖的是她身上穿的同款连衣裙。
下一个,是个剧情反转的短剧。看到最后,主角掏出一瓶饮料,“关键时刻,还得是它!”——这是品牌定制短剧。
再下一个,是个律师在义正言辞地普法。你觉得特有道理,顺手点了关注。翻翻他主页,嘿,卖课的,提供付费咨询。
你以为你在娱乐消遣,其实,你正穿行在一个由算法和商业逻辑构建起来的巨大“卖场”里。每一个让你停留超过3秒的内容,背后都可能有一套商业变现的钩子。
场景三:中午 12:00,解决午饭的纠结
吃啥?老问题了。
你打开大众点评或者美团。
排名第一的馆子,为啥是第一?真的是因为全城最好吃吗?不一定。可能是它家老板会玩,买了“推广通”,做了霸王餐活动,找了一堆达人探店写好评,把评分和排名硬生生“做”了上去。
你搜“麻辣烫”,跳出来的结果里,那些带着“广告”或者“放心吃”标签的,就是花了钱的。
你点进一家店,看评价。那些图文并茂、感情充沛、堪比小作文的“神仙评论”,很多都是商家邀请“优质用户”体验后写的“作业”。
你看,连吃个饭,你做决策的依据,都在被商业行为深度影响。
场景四:晚上 9:00,瘫在沙发上的“剁手”时间
终于下班了,该犒劳下自己了。
你打开淘宝、京东或者拼多多。
首页的“猜你喜欢”,比你妈还懂你。你前两天刚搜过“露营”,今天它就给你推帐篷、折叠椅、户外电源。这是啥?推荐算法,千人千面。
你点进李佳琦或者任何一个主播的直播间。那灯光,那语气,那“3、2、1,上链接!”的口号,是不是让你热血沸腾,不买点啥就觉得亏了?这是场景营销+冲动消费的极致体现。
你逛小红书,被一篇“黄皮天菜!这支口红我愿称之为YYDS!”的笔记种草。那精美的试色图,那感同身受的文案,让你立刻就想拥有。你没想过,这篇笔记可能是一个KOC(关键意见消费者)接的“商单”,她收了钱,按照品牌方的要求(brief)写的。
从公众号、朋友圈,到短视频、直播;从搜索引擎、问答社区(比如知乎),到处都是埋好的线索。
它们可能是一篇深度评测,一篇吐槽爆料,一个搞笑段子,一个VLOG,甚至是你偶像的一张机场街拍。
所以,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:哪里有网络营销?
我的答案是:放下你手里的“藏宝图”,别再执着于找那个虚无缥Miao的“地方”了。
你应该做的,是切换你的“认知模式”。
从一个被动的“信息消费者”,切换到一个主动的“模式识别者”。
那,对于一个真正想入行的人来说,到底该怎么办?
给你几个掏心窝子的建议,比任何课程都管用:
-
先泡透一个平台,而不是广撒网。 选一个你最喜欢、最常逛的平台。是小红书?是B站?还是抖音?都行。别贪多。花上一个月,不是作为创作者,而是作为一个“深度用户”去泡。把这个平台的热门内容、爆款逻辑、社区文化、黑话行话,摸得一清二楚。你要知道大家在聊什么,在为什么点赞,在为什么开喷。
-
拆解!疯狂地拆解! 看到一个爆款笔记、一条热门视频,别光顾着乐。像做解剖实验一样去拆它。
- 它的标题是怎么起的?为什么吸引你点进去?
- 它的封面图有什么玄机?
- 它的开头第一句话是怎么设计的?
- 它的内容结构是怎样的?(讲故事?列干货?做对比?)
- 它的BGM、剪辑节奏有什么讲究?
- 它的评论区是怎么互动的?
- 它背后想卖的是什么?(产品?服务?个人IP?)
拿个小本本,或者用个备忘录,把这些全部分析记录下来。拆解100个爆款,你比上10万块的课都有用。
-
亲自下场,别怕出丑。 别等“万事俱备”了再开始。你永远等不到那一天。就用你手里的手机,去拍,去写,去发。你的第一个作品,99%的可能是垃圾。没关系!重要的是你迈出了第一步,开始获得真实世界的反馈。有人骂你?太好了,说明有人看到了。没人理你?分析原因,是内容不行还是标题太烂?这个“试错-反馈-调整”的过程,是成长最快的路径。
-
把营销思维,融入你的生活。 去逛街,看看优衣库的陈列是怎么引导你动线的;去吃饭,想想海底捞的服务为啥能让你发朋友圈;收到一个快递,研究一下它的包装和附赠的感谢卡是怎么设计“仪式感”的。
当你的大脑里装上了这个“营销分析”的CPU,你看待世界的眼光就全变了。
你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投喂者,而是一个敏锐的观察家。
到那个时候,你就再也不会问“哪里有网络营销”了。
因为你会发现,整个互联网世界,都是你的练兵场,是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库。
这,才是作为一个运营人,真正的入门。
别再找地图了,朋友。你脚下踩着的,就是金矿。现在,开始挖吧。
本内容由运营狗收集整理,不代表本站观点,如果侵犯您的权利,请联系删除(点这里联系)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/2031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