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轻人不喝?那是你的《白酒网络营销》搞错了方向!
我刚从一个饭局上回来,特经典的那种中式饭局。桌上一瓶红盖头的“大酱香”,长辈们喝得那叫一个风生水起,从酒花聊到挂杯,从坤沙工艺聊到“那年我在茅台镇……”。而我们这桌年轻人呢?默默地喝着可乐和酸梅汤,偶尔举杯,也是为了礼貌。
这个场景,你熟不熟?
太熟了。简直就是当代年轻人和白酒关系的缩影。一边是价值千亿、承载着厚重文化的“国粹”,一边却是敬而远之、甚至有点“土味”印象的年轻消费群。
做电商和自媒体运营这么多年,我见过太多品牌起高楼、宴宾客,也见过太多品牌楼塌了。但白酒这个品类,尤其是在线上,它的处境特别拧巴。很多品牌方和运营同学找到我,开口就是:“我们酒质特好,大师酿的,就是年轻人不买账,怎么办?”
怎么办?我说,你先别跟我聊你的酒有多好。你先告诉我,你上次看到一个年轻人,在没有长辈的场合下,主动开一瓶白酒,是什么时候?
想不起来吧?
问题就出在这。你们的《白酒网络营销》从根儿上就跑偏了。你们还在用一套“老酒客”的语言,试图去跟一群玩着飞盘、喝着精酿、看着脱口秀的年轻人对话。这不叫沟通,这叫自言自语。
一、求求了,别再聊“香型”和“工艺”了
我先说个暴论:99%的年轻人,根本不在乎你那酒是酱香、浓香还是清香。
你跟他说“入口柔,一线喉”,他脑子里可能出现的是德芙巧克力的广告。你跟他大谈特谈“七次取酒、八次发酵”,他听着就像在上化学课,只想打瞌睡。
这不是说品质不重要。品质是地基,是123,但它不是你跟用户沟通的钩子。
年轻人买东西,买的是什么?是“我”,是“我的生活方式”,是“我用这个东西时,我希望自己是什么样”。
你看看人家威士忌怎么玩的?他们不强调“三次蒸馏”有多牛,他们给你营造一个场景:一个穿着考究的男人,坐在皮沙发里,壁炉火光跳动,窗外是曼哈顿夜景,手里一杯加冰的威士忌。——看,这是“成熟、品味、成功”的体验。
再看看精酿啤酒?各种奇葩的名字,“跳东湖”“婴儿肥”,配上插画风的酒标,他们卖的是什么?是“有趣、个性、不从众”的社交货币。
那白酒呢?我们还在卖“正宗”“大师”“传承”。这些词没错,但它们是冰冷的,是放在博物馆里的标签,不是能让人心甘情愿掏钱的理由。
所以,第一步,把你的营销话术,从“产品说明书”模式,切换到“生活场景”模式。
- 别说: “本酒采用XXX工艺,窖藏X年,酱香突出。”
- 试试说: “这是你搞定一个操蛋项目后,深夜一个人敬自己的那杯酒。”“周末哥们儿几个来家里吃烧烤,炸鸡配辣条,再开一瓶这个,那才叫爽。”“把它冻在冷冻层里,会变得像果冻一样粘稠,倒出来,配着麻辣小龙虾,一绝。”
把白酒从那个高高在上的“商务应酬”神坛上拽下来,让它成为生活里一个有血有肉的配角。它可以是庆祝时的香槟,可以是独处时的威士忌,也可以是撸串时的啤酒。它是一种情绪的催化剂,而不是一种身份的标签。
二、你的“KOL”,可能找错了星球
我经常在一些社交平台上,看到白酒品牌找的“达人”。要么是西装革履、一脸严肃的“品酒大师”,要么就是财经类的“大叔博主”。
我不是说他们不好。他们能影响的,是已经喝白酒的那群人。你想拉新?靠他们?等于把招聘广告贴在了公司内部厕所里。
想让年轻人“上钩”,你得去他们的“鱼塘”里撒网。谁是他们的“鱼塘”?
-
鸡尾酒/特调博主: 这绝对是白酒破圈的第一利器!白酒的风味那么复杂、那么霸道,简直是特调领域的“大魔王”,充满了挑战和可能性。你想想,一个帅气的小哥哥/小姐姐,用白酒做基酒,加上青梅、柚子、甚至是花椒、陈皮,调出一杯颜值高到能直接发朋友圈的“国风特调”,名字叫“蜀道难”或者“江南雨”。底下评论会不会炸?“卧槽,白酒还能这么玩?”“配方拿来吧你!”——你看,这就从“我爸喝的酒”变成了“我想试试的潮饮”。
-
美食UP主,尤其是“野路子”的: 别再找只会做国宴菜的大厨了。去找那些敢于用白酒配螺蛳粉、配炸鸡、配部队火锅的博主。年轻人看的不是“正统”,是“好玩”。当一个美食博主告诉你,吃麻辣火锅时,冰镇过的清香型白酒比冰可乐还解辣,那种视觉和味觉的冲击力,比你砸一百万广告都管用。
-
生活方式/露营/家居博主: 白酒的包装,说实话,大部分都透着一股“老干部风”。但现在也有一些新锐品牌,瓶子做得跟香水一样。去找那些审美在线的博主,让他们把这瓶酒,当成一个家居装饰品来拍。放在北欧风的书架上,放在中古风的边柜上,放在户外露营的蛋卷桌上。当这瓶酒和年轻人向往的生活场景融为一体时,它就不再是酒了,它是一种“格调”。
三、内容形态?给我“短”!给我“快”!给我“爽”!
现在谁还有耐心看一篇三千字的品牌历史?大家刷手机,就像吃自助餐,不好看、不好玩的,零点一秒就划过去了。
你的内容,必须像一把钩子,瞬间抓住他的眼球。
-
抖音/视频号: 别拍TVC广告!没人看!去拍短剧,去拍段子。比如拍个《当00后第一次喝高度白酒》,看他们龇牙咧嘴的真实反应。比如拍个《用我爸的茅台做醉蟹,差点被逐出家门》。这种冲突感、戏剧性的内容,天然就有流量。或者做“反差感”教学,比如一个穿着汉服的小姐姐,用一套行云流水的茶艺手法,给你“温”一壶白酒。酷不酷?
-
小红书: 这是“种草”的圣地,核心是“颜值”和“体验”。一张好看的照片,胜过千言万语。别再拍那种一个酒瓶孤零零杵着的“产品图”了,土掉渣了。学学人家美妆品牌,拍氛围感、拍故事感。一瓶酒,旁边放一本翻开的书,一盏温暖的台灯,配文:“今晚,用微醺和自己和解。”感觉是不是就来了?鼓励用户UGC(用户生成内容),搞个话题#我的白酒调酒初体验#,奖品就送一套好看的酒具。用户的分享,才是最真实的广告。
-
B站: 这里是玩深度、玩文化梗的地方。但不是让你去讲“中国白酒千年史”。你可以做一个“坤成”那样的视频,用电影质感去拍一个酿酒师的故事,把他拍成一个择一事终一生的“匠人”,而不是一个“专家”。或者干脆做个二次元动画,把“酱香”“浓香”做成不同性格的“酒灵”,让他们去PK、去战斗。脑洞开多大,B站的年轻人就多买账。
四、产品,能不能也为年轻人“弯下腰”?
最后,说点掏心窝子的话。营销是临门一脚,但产品才是球。很多时候不是营销的问题,是产品本身就在拒绝年轻人。
- 度数: 53度、52度,对“小白”来说,那不叫喝酒,叫“渡劫”。有没有可能出一些35度,甚至28度的低度版本?专门用来做入门、做社交?
- 包装: 大红大金的“喜庆风”包装,年轻人拿不出手啊!感觉像是要去参加村干部的就职典礼。能不能搞点简约的、艺术的、甚至“性冷淡风”的?让它放在家里,能当个摆件。
- 容量: 动不动就是500ml一瓶。一个人喝不完,开一瓶压力巨大。为什么不能出100ml的“独酌版”?或者像威士忌那样,出个“品鉴套装”,一盒里面有三种不同香型的小瓶,让年轻人一次性体验,找到自己的最爱?
- 口味: 我们能不能不那么“纯粹”?能不能官方出一些预调酒?白酒+气泡水+果汁,做成罐装,便利店就能买到。先用这种“甜头”把年轻人领进门,等他习惯了白酒的风味,再引导他去品味更纯粹的。
说到底,白酒的网络营销,不是一个技术问题,而是一个“心态”问题。
别再端着“国粹”的架子,抱怨年轻人不懂欣赏了。时代变了,消费者变了,沟通方式也必须跟着变。
传统不是包袱,而是你最牛的宝藏。关键在于,你怎么把这个宝藏,用一种现代的、有趣的方式,重新包装,讲给新一代的人听。
这事儿难吗?难。但市场空白也巨大。谁能先放下身段,真正地和年轻人玩到一起,谁就能吃到这块最大的蛋糕。
就看你,敢不敢了。
本内容由运营狗子收集整理,不代表本站观点,如果侵犯您的权利,请联系删除(点这里联系)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/20459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