还在头秃?3个步骤让你搞定的《互联网推广营销方案》比模板好用100倍
是我,一个在圈子里混了快十年,头发掉了不少,但坑也踩平了不少的老家伙。
今天想跟你们唠个嗑,聊聊那个让无数英雄好汉(和仙女)闻风丧胆、看到就想关掉文档的东西——对,就是那个听起来特别高大上,实际操作起来能把人逼疯的“方案”。
我敢打赌,你电脑里肯定存了不下10个G的各种“模板”、“大全”、“SOP”。什么《XX品牌年度规划模板》、《小红书爆款笔记SOP》,下载的时候心潮澎湃,感觉自己马上就要升职加薪、出任CEO、迎娶白富美/嫁给高富帅了。
结果呢?
一打开,满屏的“项目背景”、“市场分析”、“SWOT矩阵”、“目标人群画像”……每一个字都认识,连在一起就感觉像在看天书。然后,你就开始对着空白的文档发呆,一个小时过去了,文档上还是只有孤零零的几个大字。
这感觉,我太懂了。真的。
想当年我刚入行,也是个模板收集狂魔。总觉得只要套上那个框架,把空填上,一个完美的计划就诞生了。但事实是,我用模板写出来的东西,要么空洞得像大学生的论文,要么就是一堆正确的废话,根本没法落地执行。老板看了皱眉头,自己看了想吐。
直到后来,我被一个项目逼到墙角,没日没夜地熬了两个礼拜,才算真正想明白一件事:
所谓的“方案”,它压根就不是一个用来向上汇报、装点门面的“文档”。
它本质上,是你自己跟自己,跟你的产品,跟你的用户,进行的一场深度对话。是你把脑子里那些乱七八糟、天马行空的想法,梳理成一条清晰的、能打仗的路线图。
它不是写给别人看的,它首先是写给你自己看的“作战地图”。
所以,今天我不给你们任何模板。模板那玩意儿,只会限制你的思考。咱们来聊点更根本的,聊聊怎么从0到1,从一团乱麻到思路清晰,真正搞定一份属于你自己的、能打胜仗的作战计划。
第一步:别急着动笔,先当个“八卦记者”
你有没有发现,最牛的销售,往往不是那个最能说的人,而是最会问,最会听的人?
做计划也是一个道理。
在你敲下第一个字之前,请你先放下键盘,忘掉那些框架,变成一个无孔不入的“八卦记者”,去疯狂地挖掘三个东西的“猛料”:
1. 深挖你的“用户”——他们到底是谁?
停!别跟我说“18-25岁,一二线城市,女性,爱美妆”。这种标签化的描述,跟没说一样。这顶多算是人口统计,不是用户画像。
我要你挖的是什么?是活生生的人。
- 他们除了你的产品,还在为什么东西花钱? 是不是每个月必喝三杯喜茶,还是省吃俭用就为了买个Lululemon的瑜伽垫?这背后是他们的消费观。
- 他们晚上不睡觉都在刷什么? 是在抖音看搞笑段子,还是在小红书抄穿搭作业,或者是在B站追新番?这决定了你该去哪里“偶遇”他们。
- 什么样的话题能让他们瞬间炸毛,或者立刻高潮? 是“职场PUA”还是“容貌焦虑”?是“搞钱搞事业”还是“诗和远方”?这是你跟他们沟通的“接头暗号”。
- 他们用什么样的“黑话”交流? “yyds”、“绝绝子”这些都过时了,现在他们是在说“主打一个陪伴”还是在玩“我是i人”的梗?用他们的语言说话,你才不是个外人。
怎么挖?
别光看数据报告!去他们待的地方潜水啊!
刷他们刷的小红书,进他们的粉丝群,看他们常逛的豆瓣小组,甚至去淘宝评论区看他们怎么吐槽、怎么花式夸奖。当你看得多了,你脑子里会慢慢拼凑出一个具体的、有血有肉的人。你甚至能想象出她/他说话的语气。
只有当你能像聊朋友一样聊你的用户时,这一步才算及格。
2. 拷问你的“产品/你自己”——你凭什么?
好,聊完了用户,现在把镜头对准自己。
这个问题更尖锐,也更需要你对自己诚实。
“在这么多人里,用户凭什么选你?”
别跟我说“我们质量好”、“我们服务棒”。太空了!如今这世道,谁还没点质量和服务?这些都是基础项,不是加分项。
你需要一个“不公平优势”。一个别人很难模仿,或者模仿起来成本极高的点。
- 是创始人本身就有巨大的个人魅力和故事? 像钟薛高早期的创始人故事,或者像很多知识博主,他们本人就是最大的IP。
- 是你的供应链有独家优势? 能拿到别人拿不到的货,或者成本比别人低一大截?
- 是你的审美和设计独一无二? 很多设计师品牌、小众香氛,卖的就是那个调调。
- 是你切入了一个极其细分的、没人关注的领域? 比如,专门给“大码辣妹”做衣服,或者专门给“熬夜党”做护肤品。
把自己扒个底朝天,找到那个最闪光的、最与众不同的点。然后把它用一句大白话,说出来。比如:“我们是唯一一个敢承诺‘不好用就全额退款’的国货精华。”,或者“我们是专门帮租房党把出租屋改成家的家居品牌。”
这个“凭什么”,就是你所有推广内容的“定海神针”。你所有的文案、视频、图片,都应该像向日葵一样,死死地围绕着它转。
3. 侦查你的“对手”——他们在哪摔过跤?
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。这话都听烂了,但没几个人真去做。
看对手,不是让你去抄他们的爆款。抄,是最低级的模仿,而且你永远只能跟在别人屁股后面吃灰。
你要看的,是他们的“软肋”和他们“没干的事”。
- 看他们的差评区。 用户的抱怨,就是你的机会。他们吐槽A品牌客服反应慢,那你的客服能不能做到30秒响应?他们吐槽B品牌包装丑,你的包装能不能设计得像个艺术品?
- 看他们没覆盖的平台。 大品牌都挤在抖音小红书,那视频号、B站是不是还有你的空间?
- 看他们没讲过的故事。 他们都在讲产品功效,你能不能讲讲产品背后的研发故事,或者用户的使用故事?
- 分析他们的流量来源。 用各种工具查一查,他们的流量主要是靠付费投流,还是靠自然内容?如果是前者,说明他们的内容能力可能不强,这恰好是你的突破口。
把这些“情报”收集起来,你会发现,市场根本不是铁板一块,到处都是缝隙。而这些缝隙,就是你生长的土壤。
第二步:画出你的“作战地图”,而不是填表
当你做完第一步的“八卦记者”,你脑子里应该已经不是一团浆糊了,而是有了一堆鲜活的素材和零散的想法。
现在,我们要做的,就是把这些珠子串起来,画成一张能按图索骥的“地图”。
忘掉那些模板里的“营销目标”、“营销策略”、“执行计划”这种冰冷的词。我们换一种方式来思考。
1. 你的“目的地”在哪?(目标)
别说“我要做大做强”。太虚了。
把目标翻译成一个具体的、能衡量的、有时间限制的“事件”。
比如:
* “3个月后,我的小红书账号要做到1万粉丝,并且接到第一笔广告。”
* “这个季度结束前,我的淘宝店要卖出500件新出的T恤。”
* “618期间,我要通过直播带来20万的销售额。”
你看,这样是不是清晰多了?一个好的目标,就像在地图上插上了一面小红旗。你知道你要往哪儿走。
2. 你打算开哪几条“路”过去?(渠道和内容)
现在,看着你的目的地,再回头看看你挖出来的“用户情报”。
- 他们天天泡在小红书?好,那小红书就是你的主干道。
- 你的产品特别适合视频展示?那抖音/视频号就是你的高速公路。
- 你的用户喜欢深度思考和干货?那公众号/知乎就是你必须修好的国道。
记住,贪多嚼不烂! 对于绝大多数初创者和中小商家来说,集中所有火力,先打透一个渠道,远比在所有平台都“蜻蜓点水”要有效得多。
选定了路,再想想路上要“摆什么摊”,也就是你的内容。
内容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。它应该是一个“连续剧”。
- 钩子内容(预告片): 用来吸引眼球,激发好奇。比如一个挑战、一个有争议的话题、一个超乎寻常的结果展示。
- 干货/价值内容(正片): 用来建立信任,展示专业。比如保姆级教程、深度测评、行业内幕揭秘。
- 信任/情感内容(花絮/幕后): 用来拉近距离,建立关系。比如创业故事、翻车日记、和用户的互动。
- 转化内容(大结局): 用来临门一脚,促进成交。比如限时优惠、直播带货、新品发布。
把这些内容类型,像排电视剧档期一样,排进你的日历里。
3. 你需要多少“粮草”和“兵马”?(预算和资源)
打仗不能光靠一腔热血。钱、人、时间,都是你的“粮草”。
这一步,就是要你对自己“抠”一点,算笔账。
- 钱: 拍视频要不要买设备?投流要准备多少钱?请达人要花多少?哪怕只有500块,也要想好这500块怎么花,才能听到最大的响声。
- 人: 是你一个人全干了,还是需要找个兼职剪辑?或者跟朋友搭伙?把每个人的任务都分清楚。
- 时间: 你每天能投入多少小时在这件事上?想清楚,然后倒推你的工作量。别计划每天发3条视频,结果你连拍1条的时间都没有。
把这些东西都想清楚,你的地图才算完整。它可能不漂亮,甚至有点乱,但它真实、可行。
第三步:开干!然后把地图弄脏!
最完美的方案,就是那个被执行得“面目全非”的方案。
啥意思?
因为市场是活的,用户是善变的。你坐在办公室里想出来的“完美计划”,一拿到真实世界里去跑,肯定会遇到各种意外。
- 你以为这个选题会爆,结果数据惨淡。
- 你无心插柳的一个吐槽视频,反而火了。
- 你准备了三个月的直播,结果观看人数寥寥无几。
这太正常了!
真正的高手,不是因为他们的计划有多牛逼,而是因为他们调整得够快。
所以,别把你的方案当成圣旨。把它当成一个“测试版”的导航。
- 定期复盘: 每周,甚至每天,花点时间看看数据。哪个内容好,哪个不好?为什么?
- 大胆假设,小心求证: 看到一个新趋势?别光看着,花最小的成本去试试。拍个短视频,写篇图文,看看用户的反应。
- 把用户的反馈当成宝: 评论区的每一条留言,私信里的每一个问题,都是在帮你免费修改你的作战地图。
你最初画的那张干净的地图,在执行的过程中,会被各种红笔、黑笔画得乱七八糟。这里添一条小路,那里堵死一个路口。
但这才是它最有价值的样子。
一张画满了修改痕迹、甚至有点脏兮兮的地图,才是一张真正能带你走出迷雾,到达目的地的活地图。
好了,唠了这么多,其实就想告诉大家一件事。
别再被《互联网推广营销方案》这八个大字吓住了。也别再迷信那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板。
回归常识,回归本质。
像个记者一样去洞察,像个朋友一样去沟通,像个将军一样去谋划,最后,像个士兵一样去执行和调整。
这个过程,远比填满一个漂亮的PPT要重要得多。
现在,关掉这篇文章,去打开一个空白文档。
别想标题,就从回答第一个问题开始:
“我的用户,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?”
相信我,当你开始真正地思考,而不是填充时,你的路,就已经走对了一大半。
加油,在路上的你。
本内容由运营猫收集整理,不代表本站观点,如果侵犯您的权利,请联系删除(点这里联系)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/2046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