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的电商网络营销推广方案为什么像废纸?大神手把手教你写出能赚钱的
我知道你点进来了。大概率,你电脑里存着不止一个“XX项目运营计划.pptx”,或者“品牌传播策略.docx”。是不是感觉很熟悉?
我见过太多太多这样的“计划”了。真的,多到可以拿去当柴火烧。封面做得比内容还精致,各种高大上的模型,SWOT分析、PEST分析、4P、4C……一套一套的,看起来专业得能直接拿去路演融资。
然后呢?
然后就没有然后了。
那玩意儿,要么是写给老板看的,让他觉得“嗯,这小伙子很努力,想得很周全”;要么是写给自己看的,一种虚假的仪式感,好像写完了,这事儿就成了一半。
结果,执行起来,一地鸡毛。计划里的流量渠道,投了钱,水花都没有一个;设想的用户画像,跟实际进店的人,完全是两个物种。最后,那份几十页的精美文档,就静静地躺在硬盘的某个角落里,成了“赛博废纸”。
你是不是也这样?如果是,别灰心,这太正常了。因为我们从一开始,就把劲儿使错了地方。
今天,我就不跟你扯那些听起来牛逼但屁用没有的理论了。我就想以一个在泥潭里滚了好多年的老炮儿身份,跟你聊聊,一份真正能让你在网上把东西卖出去、把品牌做起来的行动指南,到底应该是个什么“人样”。
忘掉那些模板吧,咱们从根上聊。
第一件事:别再YY你的用户了,去“闻”他的味道
我见过最扯淡的开头,就是坐办公室里,吹着空调,然后开始凭空捏造用户画像:“25-35岁,一二线城市,白领,月入1万以上,追求生活品质……”
停!打住!
这不叫用户画像,这叫人口普查数据筛选。这里面没有“人”,只有一个个冷冰冰的标签。
一个真正有用的生意增长蓝图,它的灵魂,是那个活生生的人。
你得闭上眼,能想象出他/她的样子。
她可能叫小雅,是个刚毕业两年的沪漂,住在合租房里,每天挤一小时地铁上班。她赚得不多,但绝对不肯在“悦己”这件事上妥协。她不会买奢侈品大牌,但愿意花200块买一支味道独特的小众香薰,因为那能让她在回到那个小小的卧室时,感觉整个世界都是自己的。她不信电视广告,但小红书上一个和她品味相似的博主,哪怕只有几千粉丝,只要一推荐,她就很容易被种草。
看到没?这才是“人”。
你怎么找到这个“人”?去他们出没的地方啊!
去小红书搜你的产品品类,别看那些头部大V,去看那些只有几百、几千粉的素人笔记,看她们的评论区,看她们在为什么东西激动,在为什么事情烦恼。去B站,看那些开箱测评视频下面的弹幕,那都是最真实、最不加掩饰的情绪。去你竞品的淘宝评论区,特别是差评区,那简直是金矿!用户在抱怨什么,就意味着你的机会在哪里。
你手里的那套组合拳,第一招,必须是精准地锁定那个“人”,闻到他身上的味道,知道他的喜怒哀乐。你所有的动作,都是为了和他“谈恋爱”,而不是对着一个模糊的群体广播。
第二件事:你的“战场”不是越多越好,而是越“对”越好
很多新手做一个规划,恨不得把抖音、快手、小红书、B站、知乎、微博……所有能想到的平台全铺上。看起来气势磅礴,实际上是资源浪费。
每个平台都有自己的“脾气”和“场子”。
-
小红书是什么?是“种草”的后花园。这里的用户不反感广告,但极其反感“硬广”。她们想看的是真实体验、是美的分享。你在这里,就要像个闺蜜,而不是一个销售。你的内容,得像一篇精心写就的日记。
-
抖音呢?是情绪的放大器,是短平快的快乐源泉。这里不需要长篇大论,要的是黄金3秒的吸引力,是强烈的视觉冲击,是能戳中G点的情绪共鸣。在这里,你要么特别搞笑,要么特别美,要么特别有用,要么特别有争议。总之,你得是个“角儿”。
-
B站?那是年轻人的“精神部落”。这里的用户忠诚度极高,但也极度排外。你想在这里混,就得懂他们的“黑话”,尊重他们的文化。做知识科普、做深度测评、做有文化内核的故事,远比跳一段热舞管用。在这里,你要做一个值得信赖的“UP主”,而不是一个商家。
-
知乎,则是专业和信任的试金石。在这里,你要扮演一个“专家”,用干货、用逻辑、用深度思考去征服用户。一篇高赞回答带来的长尾流量和品牌背书,效果惊人。
所以,你看,你的那份作战地图,不应该是“我要在所有平台开账号”,而应该是:“我的‘小雅’,她主要在哪个平台消磨时间?她在这个平台想看到什么?我应该用什么样的‘人设’和她对话?”
先选一两个你最有把握、和你用户最契合的平台,深耕下去,把它打透。就像钓鱼,在一个鱼塘里摸清了鱼的习性,下对了饵,远比你同时在十个鱼塘里瞎撒网要强得多。
第三件事:内容不是广告,是写给用户的一封“情书”
好了,找到人了,也选好场子了,现在该干嘛?
生产内容。
这是最核心,也是最多人翻车的地方。
绝大多数所谓的“内容”,本质还是广告,翻来覆去就那几句话:“我的产品真牛逼,快来买啊!”“限时折扣,错过就没啦!”
兄弟,这不叫内容,这叫吆喝。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吆喝是最没用的噪音。
真正的内容,是你写给你目标用户的一封“情书”。
你想追一个女孩,你会天天在她楼下喊“我很有钱,嫁给我”吗?不会吧。你可能会先了解她的爱好,送她喜欢的花,带她去她想去的餐厅,跟她聊她感兴趣的话题。你做的一切,都是为了让她开心,让她觉得“和你在一起,真有意思”。
做内容,一个道理。
-
你的用户有什么痛点? 那你就提供解决方案。比如你卖除螨仪,就别光说吸力大,你可以拍一个视频,用显微镜展示一张看似干净的床单下,到底藏着多少恶心的东西,再用你的产品把它吸干净。这种视觉冲击,比你说一万句“吸力强劲”都有用。
-
你的用户有什么梦想? 那你就帮她构建那个场景。你卖露营装备,就别光展示帐篷多结实,你要去拍星空、拍篝火、拍日出,拍一群朋友在帐篷前弹着吉他喝着啤酒的画面。用户买的不是帐篷,是那种“逃离城市,拥抱自然”的感觉。
-
你的用户有什么好奇? 那你就满足她的求知欲。你卖咖啡豆,可以去讲不同产区的风味差异,讲手冲的各种技巧,甚至讲咖啡历史上的奇闻异事。让她觉得,关注了你,不仅能买到好东西,自己还变“懂”了,有了社交货币。
你的那份行动指南里,关于内容的部分,不应该是一张排期表,而应该是一个个“选题方向”,每一个选题,都应该回答一个问题:“这个内容,能给我的‘小雅’带来什么价值?是解决了她的问题,还是满足了她的情绪?”
最后,也是最重要的:别把计划当圣旨,要把它当“沙盘”
这是我要说的最后一点,也是区分高手和菜鸟的关键。
菜鸟把计划写完,就当成了法律,严格执行,撞了南墙也不回头。
高手呢?高手把计划当成一个“沙盘推演”。我先假设这么打,然后推一波兵出去(发一篇内容、投一笔小额广告),看看市场的反应。
数据,就是市场的回响。
- 这篇文章阅读量高,是标题起得好,还是封面图吸引人?
- 这个视频完播率低,是前3秒没抓住人,还是中间的节奏太拖沓?
- 为什么用户都点赞了,就是不转化?是价格问题,还是落地页没做好?
数据不是冰冷的数字,那是用户用脚投票的结果,是用户的掌声和嘘声。
所以,一份活的、能赚钱的生意增长蓝图,一定有一个“迭代优化”的机制。每周,甚至每天,你都要回去复盘你的数据,调整你的动作。今天这个打法不行,明天马上换一个。小步快跑,快速试错。
它不是一本印死的书,而是一个可以随时擦写的白板。
写在最后
说了这么多,其实核心就一件事:
别再坐着“想”了。
一份真正牛逼的打法,不是设计出来的,是在一次次和用户、和市场的短兵相接中,“打”出来的。
它不需要多美的PPT,也不需要多复杂的模型。它需要的是你对“人”的极致洞察,对平台的深刻理解,对内容的无限真诚,以及面对数据,随时掉头、随时修正的勇气。
现在,关掉这篇文章,别收藏了。
去看看你用户的评论,去刷刷你竞品的视频,去想想,你的下一封“情书”,要写点什么。
当你开始这么做的时候,你手里的那份东西,才真正开始变得值钱。
本内容由运营猫收集整理,不代表本站观点,如果侵犯您的权利,请联系删除(点这里联系)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/20477.html